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6月3日,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周黎安在2021北京智源大會分論壇上表示,短期內,人工智能正對中等收入群體帶來一種結構性的失業沖擊,但幸運的是,這種沖擊并非是一種總量式的失業,長期來看,技術所創造的崗位比摧毀的更多。
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,中等收入群體的每人每日收入在10-100美元之間,年收入在3650-36500美元之間。在中國過去四十年高速經濟增長中,已經形成了約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,尤其今年來,該群體有加速增長的趨勢。
但是,在中美沖突、產業升級、人口老齡化、新冠疫情的不確定因素下,未來中等收入群體能否持續擴大,面臨一系列挑戰。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型技術,正對該群體形成影響。
周黎安表示,上述結論來自學院從2019年開始進行的一項課題成果。研究發現,從中等收入群體的角度來看,人工智能會帶來結構性的失業和轉型調整,即一方面是大量的人被替代下來、但又不適應新產業、新崗位所要求的新技能,而被迫失業,另一方面是新崗位和新職業人才緊缺,供不應求。
可以說技術是加劇收入分化的,甚至導致極化現象。當引入AI技術后,短期內,制造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的低端勞動力都會被擠出,將其擠入不可以被替代的服務業部門內;而制造業中低端勞動力和技術一起對高技能勞動力進行替代,而這部分勞動力擠入服務業內中。
短時間內,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,趕不上技術的引入速度,這就導致了一段時間內不論何種勞動者,收入份額占經濟的比例都會下降,其中低端勞動力占比下降得更為迅速。
研究發現,人工智能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負面影響隨著時間的增長不斷提升。到2025年,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下降了2.97%,人數減少約2200萬人;到2035年,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下降了5.63%,對應約4200萬人離開了這個群體。
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也作出了相關的預計:在2016-2030年,中國被替代的全職員工的規模大約在4000-4500萬;如果自動化進程加速,到2030年將有近1億勞動者需要更換職業類型。
但是,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,主要是結構性的失業,而非總量式的失業,因為技術自身也形成了一種創造效應。技術所替代和摧毀的就業崗位與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致時相當的,創造的崗位總體上比摧毀的更多。
研究估算表明,隨著時間的發展,人工智能等數字化轉型對就業的正面影響迅速擴大,新增就業崗位由2025年的6875萬個上升至2035年的1.7億個。這個數量與被技術替代的崗位相比更多。
研究還進一步估計了數字化轉型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凈影響:到2025年,該群體規模僅增加了約400萬人;而到2035年,由于人工智能收入效應愈發凸顯,該群體占比的提升也將達到1.9個百分點,對應著1400萬人的數量規模。技術創造了新的職業新崗位,例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、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、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、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、數字化管理師等。
對于技術在短期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和轉型調整問題,研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,首先,改革和完善職業教育,以及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,實現教育公平。其次,增加對資本所得的征稅,平衡資本與勞動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當中的比重,未來一個可能是,要征收機器人稅。同時,也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,加強對失業者和創業失敗者的收入“兜底”功能,減緩技術所帶來的就業和社會沖擊。
內容來源:經濟觀察報
上一篇: 助力衛星成功發射,山西這所學校收到兩封感謝信 下一篇: 展望全球高校信息安全四大趨勢